你的位置:金沙集团186cc成色 > 新闻动态 > 国庆带孩子旅游成标配?爱出门玩和宅家的孩子,谁更有出息?

新闻动态

国庆带孩子旅游成标配?爱出门玩和宅家的孩子,谁更有出息?

2025-10-12 09:17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国庆假期的脚步渐近,家长群里又悄然掀起一阵暗涌。

有人早早晒出精心规划的旅行路线,从西北大漠到江南水乡,恨不得七天踏遍山河;也有人忙着组织亲子营、研学团,生怕孩子“虚度”了这段黄金时光。

当社交媒体上的“精致育儿”叙事刷屏,旅行的意义被无限放大。

图源网络

而另一头,却有不少孩子悄悄拽着父母的衣角,小声嘀咕:“能不能就待在家里?”

一位妈妈在社交平台发帖倾诉,引发不少共鸣:

她提前一个月订好机票酒店,想带六年级的儿子去西安感受古都底蕴,没想到孩子坚决拒绝,理由是想在家拼乐高,看《三体》。

这位妈妈忍不住焦虑:

展开剩余92%

“别人家的孩子都在‘行万里路’,我家孩子却只想‘宅’着,会不会已经输在假期起跑线上?”

然而,假期“和孩子宅家”与“带孩子旅行”真的有优劣之分吗?

所谓“见世面”,究竟是谁定义的?

而孩子真正需要的,又是什么?

1

假期不带孩子“见世面”就输了?

如今,社交媒体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育儿叙事:

假期带孩子“出去浪”,就是开阔视野;和孩子“宅在家”,就是封闭平庸。

而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,正是令许多家长产生“宅家焦虑”的根源。

NO.1

为什么会有“宅家焦虑”?

“宅家焦虑”并非空穴来风,它源于一场无声的、被精心包装的“精致育儿”竞赛。

社交媒体是这场竞赛的主要舞台。

当朋友圈里充斥着孩子在卢浮宫前微笑、在草原上驰骋的九宫格照片,并配以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的文案时,一种无形的压力便弥漫开来。

不少家长下意识地开始对比:别人的假期充满了异域文化和壮丽山河,而我的孩子却只对着家里的四面墙。

这种对比催生了一种恐惧,生怕一时的懈怠,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

图源网络

于是,育儿变成了一种“表演”和“追赶”。

我们追逐的往往不是孩子真正的需求,而是一种被社会建构出来的“理想童年”样板。

更深层次看,这种焦虑也是家长自身教育不确定性的外在投射。

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,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没有人有标准答案。

因此,我们更容易抓住那些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可展示的“教育投入”。

比如旅行打卡、研学证书,来缓解内心的不安,仿佛这些具象的消费和行为,就是“负责任父母”的证明。

NO.2

出了门就一定见了世面吗?

出了门就一定等于见了世面吗?

事实上,如果一次旅行缺少深入的体验和真心的连接,它可能更像一种“打卡式消费”。

当行程排得太满,每个景点都只是匆匆拍照就走,孩子其实很难真正感受到风景背后的故事,也很难与当地的文化产生联系。

有时候,一趟旅行下来,孩子可能只对酒店房间密码印象深刻。

图源网络

这并不是孩子不懂得欣赏,而是因为这种被动接受的“见世面”,往往没有触动他们真正的好奇心。

当旅行内容超出孩子的理解范围,或者不符合他们的兴趣时,他们自然会退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寻找安全感。

这种“伪世面”的背后,还隐藏着一条无形的“旅游鄙视链”。

去欧美研学瞧不起国内游,去网红景点瞧不起周边游。

许多家长被这条链子牵着鼻子走,追求的是目的地的“高级感”和行程的“丰富度”,却唯独忘记了旅行的初衷:让孩子与世界建立真实、有趣的连接。

图源网络

真正的世面,不是你去过多少个国家,打卡了多少个5A景区,而是在于你是否用心品尝了当地的食物、观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、并与那里的人事物产生了哪怕一瞬间的、真诚的互动。

所以,当我们纠结于要不要带孩子出门时,也许可以问自己:我们是想带他去探索,还是只是想完成一次“看起来不错”的旅行?

如果答案更接近后者,那这样的出行,或许还不如让孩子在家安心读一本他喜欢的书。

2

“宅家”≠虚度光阴

当我们破除“出门=见世面”的迷思后,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浮出水面:

假期对于孩子成长真正的价值是什么?

NO.1

兴趣驱动的深度学习

与学校里有计划、有进度的学习方式不同,假期的可贵之处,恰恰在于它留出了一段自由的时间。

这段空白,让孩子有机会跟随自己的好奇心,去开展一个真正属于他自己的“个人项目”。

这种发自内心的探索,带来的学习深度和持久效果,往往是外部安排很难达到的。

有位家长分享了自己孩子的假期安排:

因为孩子真心喜欢游戏,所以决定在假期自学一点编程,想试着做一个小游戏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他需要自己去查资料、理解逻辑、反复调试程序。

他会为了一个小功能花一整天去琢磨,半夜有了新想法,就爬起来修改代码。

图源网络

也许在有些家长看来,这样的项目可能不如多做一些习题“有用”。

但恰恰是这些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探索,让孩子真正锻炼了查找信息、逻辑思考、应对挫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他遇到的每一个程序错误都是真实的问题,每一次成功运行都会带来满满的成就感。

图源网络

这不仅是学会一项技能,更是完整地经历“定下目标—自己探索—克服困难—最终实现”的学习过程,是在构建属于他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能力基础。

NO.2

“无聊”孕育的创造力

有研究发现,当大脑处于散漫无聊的状态时,更容易形成深刻的神经连接,也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。

也就是说,允许孩子偶尔感到“无聊”,实际上是为创造力留出了必要的生长空间。

也许正是因为有一段无所事事的时间,孩子才会主动去设计一个桌游、动手写一篇故事,或者拆开一个旧电器看看里面的结构。

这些自然而然的举动,正是他们内在想象力和思维秩序的流露。

图源网络

像美国瑟谷学校这样的教育模式,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。

而瑟谷学校的毕业生之所以常展现出出色的创造力和自驱力,很大程度上正是童年时期那些可以自由安排、不受打扰的“无聊时间”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和自我管理能力。

所以说,假期允许孩子“无所事事”,本质上是把时间的掌控权交还到他们手中。

当孩子选择在无聊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,他并不是在浪费时间,而是在滋养那些可能伴随他一生的品质:主动性、坚持、好奇心,以及为自己负责的态度。

3

度过假期最好的方式,

是把时间还给孩子

当我们认识到“宅家”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后,接下来要思考的,就是如何真正把假期的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中。

这不是放任不管,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,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和空间。

其中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。

NO.1

接纳孩子本来的节奏
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获取能量的方式。

有些孩子喜欢和人打交道,在外出和互动中充满活力;也有些孩子更习惯安静的环境,在独处时更能放松和思考。

假期本应是孩子放松和成长的时光,理想的状态是让他们以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去度过,而不是把所有孩子都套进同一个“完美假期”的模板里。

如果孩子喜欢热闹,愿意参加活动,我们可以支持他去见朋友、参与集体安排;

如果孩子更愿意待在家里,享受一个人看书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,我们也应该坦然接受。

图源小红书用户@49443514538

关键是不轻易给孩子的选择贴上标签。

不要觉得“总待在家里”就是孤僻,也不要认为“总想往外跑”就是浮躁。

真正的尊重,是理解并相信,无论孩子选择向外探索,还是向内沉淀,都是他天性自然的表达。

这种尊重也应体现在具体的安排中。

与其替孩子做决定,不如在假期开始前,耐心地问问他:

“这个假期你打算怎么过?做什么事会让你觉得开心和放松?”

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,他才会逐渐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,建立起内心的秩序感。

只有当我们放下自己的预设和焦虑,真正接纳孩子本来的节奏,假期才能成为一段让孩子自由生长、自然舒展的时光。

NO.2

重质而非量的社交

假期里,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多交朋友,多参加活动,认为这样就能锻炼社交能力。

但真正的社交能力,不在于认识多少人,而在于孩子能否在关系中感到自在,能否建立有意义的连接。

对那些性格内向、喜欢安静的孩子来说,过多的社交安排反而会让他们感到疲惫。

每个孩子补充能量的方式不同。

有的孩子在人群中格外活跃,有的则需要独处来恢复精力。

如果我们硬要让一个喜欢安静的孩子在热闹的聚会中表现自己,或者勉强他加入不喜欢的游戏,结果可能适得其反。

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身的节奏,让他在感到安全的前提下,慢慢尝试与人交往。

对孩子来说,有一两个可以深入交流的朋友,远比认识一大堆人要珍贵。

图源网络

这个假期,不妨支持孩子邀请一位好朋友来家里,一起做点喜欢的事——读一本书、完成一个小实验,或者只是聊聊天。

在这种轻松自然的相处中,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合作、理解和处理分歧。

如果孩子对某些社交场合感到紧张,我们也不用着急。

可以陪他慢慢适应,比如先熟悉环境,再尝试和一个人说话,一步一步来。

每一次小的进步,都会让他更自信。

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,社交是一件可以尝试的事,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。

说到底,假期社交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变得活泼外向,而是帮他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,建立那些让他感到舒服和温暖的关系。

国庆假期临近,朋友圈里又将满是旅途风景,家长群里也会讨论去哪儿更有意义。

这时候,我们或许更需要提醒自己:假期不是一场育儿成果的比拼,而是一段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能放松呼吸的时间。

孩子未来能走多远,并不取决于这个假期他是在外旅行还是待在家里。

真正重要的,是他是否仍在思考、是否保持好奇。

无论身在何处,一个内心充盈的孩子,总能活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。

参考资料:

[1]十点读书-“请不要带孩子去旅行”,令无数父母反思的好文

[2]洞见-哈佛女校长:到底要不要带孩子去旅行?看完这篇你就全明白了

[3]IF枕边育儿-带娃旅行8年的二胎妈妈忠告:“别带孩子去旅行了”,尤其是假期

[4]三个妈妈六个娃-听劝,千万别带十几岁的孩子去旅行

[5]语嫣妈妈-“出去浪”和“宅在家”的孩子,长大后谁更有出息?现实打脸父母

发布于:广东省